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君主弱势而权臣当道的现象屡见不鲜。其中既有忠心耿耿辅佐幼主的贤臣万宝优配,也不乏觊觎皇位的野心家。那些尽心辅佐的臣子,大多是为了博得忠义美名,或是维护自身利益,真正心系黎民百姓的可谓凤毛麟角;而那些图谋不轨的权臣,则往往被权力欲望所驱使,渴望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忠臣形象——蜀汉丞相诸葛亮。他高洁的品格、无私的奉献,使其成为忠义精神的化身。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,诸葛亮以相父之尊接管了蜀汉军政大权,辅佐幼主刘禅治理国家。他夙兴夜寐,为蜀汉江山呕心沥血,堪称忠臣典范。然而,这位被后世景仰的贤相,是否真如小说描写的那般对蜀汉、对刘禅忠心不二?细究历史,恐怕未必。诸葛亮与东吴、曹魏的托孤大臣本质上并无二致,只是他更懂得审时度势,深知自己不具备谋反的条件与实力。 首先,诸葛亮并非没有动过篡位之心,只是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了他的行动。刘备在临终托孤时,意味深长地说出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这番话,这分明是对诸葛亮的试探。诸葛亮何等聪明,自然明白刘备的弦外之音。更令他忌惮的是,刘备还暗中安排了心腹大将赵云保护刘禅。作为最早追随刘备的元老将领,赵云对刘备的忠诚毋庸置疑。在这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,诸葛亮若贸然行动,很可能功败垂成。 此时的诸葛亮虽掌握蜀汉军政大权,但朝中势力错综复杂。刘备留下的旧部各怀心思,军队派系林立,诸葛亮难以完全掌控。一旦起事,胜负难料,更可能招致曹魏、东吴趁虚而入。届时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,还可能身败名裂。加之诸葛亮向来重视身后名,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,选择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忠臣,比冒险谋反更为明智。 其次,司马懿的夺权之路则充满被迫反击的色彩。在曹魏政权中,司马懿始终如履薄冰。从曹操到曹丕再到曹叡,三代君主都曾动过杀他的念头。原因无他,司马懿才华横溢,在朝中威望日隆,令曹氏皇族寝食难安。当诸葛亮北伐时,唯有司马懿能与之抗衡。然而诸葛亮一死,曹魏立即收回了司马懿的兵权。曹叡临终托孤时,特意安排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,就是为了制衡司马懿的势力。但曹爽集团步步紧逼,欲置司马懿于死地。为求自保,也为保全家族,司马懿不得不发动高平陵之变,夺取政权。 最后,东吴的托孤乱局更是令人唏嘘。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屡屡失误,导致吴国内乱不断。他选择的托孤大臣诸葛恪虽有才干,却刚愎自用;孙峻更是残暴不仁,杀害诸葛恪后独揽大权。孙峻死后,其弟孙綝变本加厉,废立君主如同儿戏,最终被孙休设计诛杀。 古语云:识时务者为俊杰。诸葛亮深谙此道,既然无法成为权力的主宰,就选择做权力的忠臣,从而名垂青史。但并非人人都有诸葛亮的智慧,司马懿为求自保不得不铤而走险,东吴权臣则因权力斗争自取灭亡。历史告诉我们,在权力面前,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展现得淋漓尽致。 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